第一個(近)紅外光譜是由Abney和Festing在1881年使用照相板測量的。他們不僅產(chǎn)生了第一光譜,而且還正確地暗示了吸收與所研究液體的化學組成有關。紅外光譜學最重要的開拓者是威廉·W·科布倫茨。1905年,他發(fā)表了對化合物的大規(guī)模研究的結果,他記錄了從1000 nm到16,000 nm的光譜。Coblentz的工作是一項突破,因為研究人員能夠將分子內原子組的特征與中紅外(2500–50,000 nm)的特定吸收相關。這些吸收是與與基團原子相關的化學鍵的基本振動相互作用的結果。我們可以將化學鍵看作是將兩個或多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弱彈簧,這些彈簧將自然振動,當向系統(tǒng)中添加能量時,它們將更劇烈地振動。但是,分子中的原子受到量子力學的約束,因此只允許幾個特定的能級。如果我們只有兩個原子,那么唯一的振動將被視為伸展。當涉及三個或更多原子時,鍵也可能彎曲,從而引起一系列不同的振動。拉伸振動比彎曲振動需要更多的能量,但是彎曲振動的能量要求也會有所變化。不同的化學鍵(如OH,CH和NH)強度不同,因此,鍵振動從一個水平移動到另一個水平所需的能量數(shù)量也不同。能量的這種變化在光譜中將被視為在不同波長下的一系列吸收。通過觀察光譜,我們可以推斷出正在發(fā)生的振動,從而算出分子(或存在的原子團)的結構。
中紅外光譜非常有用的特性之一是,從8500 nm到12,500 nm的區(qū)域對于所測量的分子而言非常具有特征性,該區(qū)域被稱為“指紋”區(qū)域,因為它可用于確認身份。許多純物質。盡管中紅外光譜學的研究繼續(xù)增長,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之后,但近紅外光譜的興趣擴展到對水,一些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以及對特定蛋白質的研究很少的定量測量。沒有人認為它對表征樣品有用,并且認為它太復雜而無法用于定量分析。